从传统窗口打餐到“无感支付”称重自助,从单一就餐场景到多功能社交空间,江苏松霖餐饮以“第四代智慧食堂”为锚点,正在掀起高校餐饮服务的迭代革命。通过智能化设备与人性化设计的深度融合,这家深耕团餐行业20余年的企业,将食品安全、营养管理、空间运营等模块纳入数字化系统,让“科技赋能”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获得感。

食堂四代演进:从生存需求到价值共创
“第一代食堂解决的是‘从无到有’的问题,菜品单一但求吃饱;第二代引入炒饭、水饺等多元品类,开始关注口味选择;第三代通过环境升级,将食堂拓展为自习、社交的‘第三空间’;而第四代则是技术与服务的系统化重构。”松霖餐饮运营总监许云鹏这样描述企业的发展脉络。
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第四食堂,这种重构体现得尤为显著:60余种菜品通过智能保温台实时展示温度数据,学生持校园卡在称重计量区自由选取食物,系统自动识别菜品成分并计算热量,刷脸支付全程不超过3秒。后台的“智慧餐饮管理系统”同步记录每位学生的饮食偏好,为营养师优化菜谱提供数据支撑。

科技硬实力: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路护航
支撑这一场景的,是松霖餐饮自主运营的18000平方米中央厨房。该中央厨房采用“原产地直采+品牌直供”模式,与中粮集团、雨润食品等建立战略合作,东北一年一季稻米、非转基因食用油等原料经农残检测后,通过微波震动清洗技术处理,肉类加工采用智能化分切设备规避交叉污染。
食品安全管控体系更是贯穿全流程:每份餐品附带“营养配送卡”注明生产时间及最佳食用期限;实行企业端与学校端“双留样”制度,48小时样本可追溯;专业配送车辆配备温度监控装置,校园内实行“人动车停”限速管理。这些细节与智能留样柜、后厨行为监测系统共同构建起“科技防火墙”。

空间软革新:重新定义食堂的社会价值
在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,改造后的智慧食堂已成为校园网红打卡点。餐桌配备USB充电接口,声学吊顶降低环境噪音,明档厨房大屏展示视觉交互,舞台感设计让学生沉浸其中。更具突破性的是“场景切换”功能:午间供餐结束后,灯光模式自动调整为暖色调,餐桌拼接后即可开展社团活动,智能屏幕同步切换为会议投影、社团活动模式。食堂的空间复用,使食堂坪效提升40%。

未来展望:数字化的温度与精度
松霖餐饮的探索并未止步于硬件升级。其研发中的“营养健康AI助手”可通过校园APP提供个性化建议:运动量大的学生收到高蛋白套餐推荐,备考群体获得健脑食材清单,特殊体质者自动规避过敏原。而在管理端,中央厨房正试点区块链溯源技术,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蔬菜从种植到配送的全生命周期信息。

教育部高校后勤改革专家组成员王振华评价:“第四代食堂的本质是‘以学生为中心’的供给侧改革。它既需要企业投入重资产建设基础设施,更考验将温度植入算法、让技术服务于人的智慧。”